| 21   称   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称、象”等 13 个生字,会写“再、象”等 6 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及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一次,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起去看大象。他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也去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大象图片。) 2.请同学们描述大象的样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3.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老师注意疏理、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指名读,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2.读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细读深究,突破难点 教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科技不发达,只有一种秤,(多媒体展示古时候秤的图片)这样的秤怎样称象呢? 1.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2.找出有关官员提出的称象方法的句子。(多媒体显示内容)小组讨论:官员们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在哪里?汇报交流。  3.曹操听了是什么态度呢?(显示:曹操听了直摇头。品读这句话,并练习用“直”说话。)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教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课件演示。让一个学生指幻灯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幻灯片的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第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位”“称石头”“石头重量相加=大象的重量”。  3.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学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4.小结:教师总结曹冲称象的方法。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六、拓展延伸 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 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并想一想我们现在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 七、板书设计 21  称    象 官员      曹冲 议论      上船   画线   上岸   装石头   沉到线位   称石头 石头重量相加=大象的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