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 
                    
                
                  
                    | 名称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 
                    
 | 
                   
                  
                    | 类型 | 
                    教学计划 | 
                   
                  
                    | 学科 | 
                    物理 | 
                   
                  
                    | 大小 | 
                    12 KB | 
                   
                  
                    | 格式 | 
                    doc | 
                   
				  
                    | 年级 | 
                    初二|八年级 | 
                   
                  
                    | 教材 | 
                    新课标人教版 | 
                   
                  
                    | 上传 | 
                    admin | 
                    审核  | 
                    admin | 
                   
                  
                    | 时间 | 
                    2014-09-02 15:21 | 
                   
                  
                    | 点击 | 
                     | 
                   
                  
                    | 评价 | 
                    ☆☆☆☆☆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本班学生共52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3人。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因为是新课程,学生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烈的好奇心,期待学习这门新鲜的学科。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X  k  B  1  . c o  m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反对离开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抽象的“讲条条”、“读条条”。X  k  B  1  . c o  m 
    6、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7、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持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8、在本学期第一章节中运动快慢的描述处渗透《交通安全法》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车型有不同的速度限制;在声现象的噪声污染中渗透《环境保护法》让学生明白噪声污染的严重后果和光污染等法律知识。 
三、教材分析: 新|课  |标 |第   |一| 网 
    八年级物理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新|课  |标 |第   |一| 网 
第一章机械运动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学生应该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用法,并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生活中还常常利用估测的方法测量长度和时间,应通过活动使学生有所了解。 
机械运动现象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进行过速度计算的训练;又如,相对运动、惯性等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 
对于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会利用路程、时间求出,或利用速度公式中的两个物理量求出第三个物理量,教学中不宜做过深的引导,如追及问题等。 
本章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第二章声现象 
    该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以及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w     W w   .X k b 1. c O m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音,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 
这一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乐趣。 
这一章的教学,很多处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等。 
第三章物体变化 
    该章,知识目标简单、物理现象直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编写短小精悍,为教师们留下了广阔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在“知识”方面,本章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热现象,而且许多知识是理解地理课中的一些气象现象的基础,在化学课中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也要用到,能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在“过程和方法”方面,承担着进一步完善探究过程的思维程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等能力和方法的任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本章内容更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材料,是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等优良品质的好材料,是引导学生从体会成功的愉悦慢慢走向自主性学习的好材料。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变得非常“专业”,“专”到大脑中只剩下中考要考的那点东西了。因此,要充分发挥本章应有的“裁体”作用,我们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尤其是知识储备方面多下点功夫。 
第四章光现象X  k  B  1  . c o  m 
    该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在本章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物理思想有: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热谱图、驻钞机;等等,都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该章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二、本章课程目标 《全口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前者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后者统称为体验性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2)丁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新|课   |标| 第  |一| 网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该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中第一个主题“物质”下的一个二级主题。课程标准要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课本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入手,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本章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通过学习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探究密度的概念,以及开展密度知识交流会的活动,使学生对物质有了进一步的定量认识。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着重让学生亲自经历各种探究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学习知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微型物理实验室:力学学具由组合天平、标准弹簧秤、量筒、滑轮、斜面等装置组合而成。可用于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四、主要措施: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X k  B 1   . c  o  m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 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新- 课- 标- 第 - 一- 网 
3、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五、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表: 
  
  
  
  
  
  
  
  
  
  
  
  
  
  
  
  
  
  
  
  
  
  
  
  
  
  
	
		
			| 
				周次 | 
			
				时间 | 
			
				内     容 | 
			
				课时量 | 
			
				备注 | 
		 
		
			| 
				1 | 
			
				9.1-9.7 | 
			
				科学之旅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2运动的描述 | 
			
				5课时 | 
			
				  | 
		 
		
			| 
				2 | 
			
				9.10-9.15 | 
			
				 1.3 运动的快慢1.4 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复习 | 
			
				5课时 | 
			
				  | 
		 
		
			| 
				3 | 
			
				9.17-9.21 |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2声音的特性 | 
			
				5课时 | 
			
				  | 
		 
		
			| 
				4 | 
			
				9.24-9.28 | 
			
				2.3声的利用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复习X  k  B  1  . c o  m | 
			
				5课时 | 
			
				  | 
		 
		
			| 
				5 | 
			
				10.1-10.7 | 
			
				国庆节放假 | 
			
				5课时 | 
			
				  | 
		 
		
			| 
				6 | 
			
				10.8-10.12 | 
			
				3.1 温度          3.2 熔化和凝固 | 
			
				5课时 | 
			
				  | 
		 
		
			| 
				7 | 
			
				10.15-10.19 | 
			
				3.2熔化和凝固    3.3 汽化和液化 | 
			
				5课时 | 
			
				  | 
		 
		
			| 
				8—9 | 
			
				10.22-11.2 | 
			
				期中复习检测 | 
			
				5课时 | 
			
				  | 
		 
		
			| 
				10 | 
			
				11.5-11.9 | 
			
				4.1光的直线传播       4.2 光的反射 | 
			
				5课时 | 
			
				  | 
		 
		
			| 
				11 | 
			
				11.12-11.16 | 
			
				4.3 平面镜成像         4.4 光的折射    | 
			
				5课时 | 
			
				  | 
		 
		
			| 
				12 | 
			
				11.19-11.23 | 
			
				4.5光的色散           本章复习 | 
			
				5课时 | 
			
				  | 
		 
		
			| 
				13 | 
			
				11.26-11.30 | 
			
				 5.1透镜           5.2 生活中的透镜 | 
			
				5课时 | 
			
				  | 
		 
		
			| 
				14 | 
			
				12.3-12.7 |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 
			
				5课时 | 
			
				  | 
		 
		
			| 
				15 | 
			
				12.10-12.14 |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本章复习          | 
			
				5课时 | 
			
				  | 
		 
		
			| 
				16 | 
			
				12.17-12.21 | 
			
				6.1质量       6.2密度    | 
			
				5课时 | 
			
				  | 
		 
		
			| 
				17 | 
			
				12.24-12.28 |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 
			
				5课时 | 
			
				  | 
		 
		
			| 
				18 | 
			
				12.31-期末 | 
			
				期末复习检测http:/ /w  ww.xkb 1. com | 
			
				  | 
			
				  | 
		 
	
 
  
新课 标第 一 网 
  
  
 | 
                         
                      | 
                   
                             
 |   
  
 
                    | 下载地址 |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149616 |   帮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