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名称 | 
                    2014秋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 
                   
                  
                    | 类型 | 
                    教学计划 | 
                   
                  
                    | 学科 | 
                    物理 | 
                   
                  
                    | 大小 | 
                    12 KB | 
                   
                  
                    | 格式 | 
                    doc | 
                   
				  
                    | 年级 | 
                    初二|八年级 | 
                   
                  
                    | 教材 | 
                    苏科版 | 
                   
                  
                    | 上传 | 
                    admin | 
                    审核  | 
                    admin | 
                   
                  
                    | 时间 | 
                    2014-09-02 15:21 | 
                   
                  
                    | 点击 | 
                     | 
                   
                  
                    | 评价 | 
                    ☆☆☆☆☆ | 
                   
                  
                    
                        
                            
  
  
  
  
  
  
  
  
  
  
  
  
  
  
  
教学计划 
  
  
  
  
  
  
  
  
学科名称:______________             
任课班级:____                 
任课教师: _________  ________       
  
  
  
  
  
  
  
一、指导思想 w     W w .x  K  b 1.c  o M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是我们教师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学年的教学总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热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X|k | B | 1 .   c|O  |m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三、薄弱梳理新- 课- 标- 第 - 一- 网 
物理是新设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还不能及时掌握学习物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能快速步入学习物理的车道上来。同时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其他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学习经验与经历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3、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4、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5、表达能力差:思维逻辑性差,作图不严格,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逻辑性差。 
针对以上薄弱环节,应对的措施和做法如下: 
1、课堂教学和作业处理。新|课   |标| 第  |一| 网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 
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 
特性等。 
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 
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 
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 
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 
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加强演示实验和结合生活实际。 
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保障措施 
1.强化“六种意识”X K b 1.C om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重点要强化以下六种意识:即目标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探究意识、“情境构建”意识、反馈矫正意识、当堂训练和检测意识。强化了这六种意识,课堂就会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时效就会大大增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会逐步实现。 
2.力求做到“七多七少”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提出问题的机会、同伴交流的机会、尝试成功的机会、暴露错误的机会。要“多一些设问,少一些直叙” “多一些“为什么,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 
3.物理教学的两条“铁律” 
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是物理教学的两条铁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作用,以实验为载体引出问题,以问题为核心深入探究,做到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4.“稀释还原”艺术的运用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知识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盐,对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一旦缺少了它,就会变得面黄肌瘦、浑身乏力。然而,如果将你一天中起码需要吸收的一小包盐放在你的面前,恐怕无论如何你将难以下咽。但当将这小包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早将这本难以下咽的盐全部吸收了,这就是饮食中的“稀释、还原”原理。 
五、教学行事历 
	
		
			| 
				单元 | 
			
				教学内容 | 
			
				重点难点 | 
			
				目标要求 | 
			
				课时安排 | 
			
				周次安排 | 
		 
		
			
				第一章              声现象 
				  
				  
				  
				  
				  
				  
				第 
				六 
				章 
				物 
				质 
				的 
				物 
				理 
				属 
				性 | 
			
				  
				1.1声音是什么    
				  
				  
				1.2 声音的特性 
				    
				  
				  
				1.3 令人厌烦的噪声    
				  
				  
				  
				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 
			
				  
				1.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声音的响度、音色; 
				3.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4.回声 
				5..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6.人耳听不见声音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的应用. |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2、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和乐音; 
				3、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1、知道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知道它们的性质以及在科学、社会、技术上的应用 | 
			
				  
				1 
				  
				  
				  
				  
				2 
				  
				X|k | B | 1 .   c|O  |m 
				  
				2 
				  
				  
				  
				  
				1 
				  
				  | 
			
				  
				  
				  
				  
				  
				  
				1 
				  
				  
				  
				至 
				  
				  
				  
				  
				3 
				  
				  
				  
				  | 
		 
		
			| 
				                   第二章       物态变化 | 
			
				  
				  
				2.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7.2 汽化和液化   
				  
				 7.3 熔化与凝固   
				  
				 7.4 升华和凝华 
				  
				  
				 7.5水循环 | 
			
				1、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探究及使用 
				2、温度计的读数 
				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4、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5、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和描述三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3、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液化的两种方法; 
				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5、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图象. 
				6、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7、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8、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新 课   标    第  一 网 
				9、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吸热情况. | 
			
				  
				  
				  
				2 
				  
				  
				  
				2 
				  
				  
				  
				2 
				  
				  
				  
				1 
				  
				  
				  
				1 | 
			
				  
				  
				  
				  
				4 
				  
				  
				  
				至 
				  
				  
				  
				  
				  
				6 
				  
				  
				  
				  | 
		 
	
 
	
		
			| 
				单元 | 
			
				教学内容 | 
			
				重点难点 | 
			
				目标要求 | 
			
				课时安排 | 
			
				周次安排 | 
		 
		
			| 
				         第三章  光现象 | 
			
				  
				3.1光的色彩 颜色 
				  
				3.2人眼看不见的光 
				  
				3.3 光的直线传播 
				  
				3.4 平面镜 
				  
				3.5 光的反射 | 
			
				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2、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3、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征 
				4、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 
				5、平面镜成像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 X K b 1.C om 
				6、平面镜成像作图 
				7、光的反射定律;简单的光路图;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 
			
				1.知道白光的组成了解色光的混合 
				2.知道光具有能量;。 
				3.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1.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2.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和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能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4.了解平面镜的作用; 
				会做平面镜成像实验; 
				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5.实验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初步理解光反射的规律,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1 
				  
				  
				  
				1 
				  
				  
				1 
				  
				  
				2 
				  
				  
				2 | 
			
				  
				  
				  
				6 
				  
				  
				  
				  
				至 
				  
				  
				  
				9 | 
		 
		
			| 
				9-10周 复习期中考试  | 
		 
		
			|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 | 
			
				  
				4.1光的折射 
				  
				  
				4.2 透镜 
				   
				  
				  
				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 
			
				  
				1、光的折射定律;日常生活中的光的实例 
				2、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知道照相机、眼睛的成像原理; 
				  
				  
				  | 
			
				  
				1、初步理解光反射的规律简单的光路图;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了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X|k | B | 1 .   c|O  |m 
				3、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初步认识实象、虚象的概念. 
				  
				  
				4、照相机的原理; 
				5、远视眼和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 
				  
				  
				  
				  | 
			
				  
				  
				2 
				  
				  
				  
				  
				2 
				  
				  
				  
				2 
				  
				  
				  
				  
				1 
				  | 
			
				  
				  
				  
				  
				12 
				  
				  
				  
				  
				  
				至 
				  
				  
				  
				  
				15 
				  
				  | 
		 
	
 
  
	
		
			| 
				单元 | 
			
				教学内容 | 
			
				重点难点 | 
			
				目标要求 | 
			
				课时安排 | 
			
				周次安排 | 
		 
		
			
				              
				  
				  
				  
				  
				第 
				  
				六 
				  
				单 
				  
				元 
				  
				精 
				彩 
				演 
				讲 | 
			
				  
				  
				4.5望远镜和显微镜 
				  | 
			
				  
				  
				6、两个透镜的组合 | 
			
				  
				  
				5、两个透镜的组合 
				  | 
			
				  
				  
				1 | 
			
				  
				  
				  
				  
				  | 
		 
		
			|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 
			
				  
				  
				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5.2速度 
				  
				  
				  
				  
				  
				5.3直线运动 
				  
				  
				  
				  
				  
				  
				  
				  
				5.4世界是运动的 | 
			
				  
				1、刻度尺的使用; 
				2、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速度的理解及其计算;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判断; 
				2.平均速度的计算;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参照物的概念; 
				  | 
			
				1.知道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进行简单的 
				3.初步学会长度估计测量的方法; 
				4.了解误差的意义.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2.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理解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 
			
				  
				  
				  
				2 
				  
				  
				  
				  
				  
				  
				  
				2 
				  
				  
				  
				  
				  
				  
				1 
				  
				  
				  
				  
				  
				  
				  
				1 | 
			
				  
				  
				  
				  
				  
				  
				  
				  
				15 
				  
				  
				  
				  
				  
				  
				至 
				  
				  
				  
				  
				  
				  
				19 
				  | 
		 
		
			| 
				20—21周   复习考试专题练习 | 
		 
		
			| 
				期末统考 | 
		 
	
 
  
  
新课 标第 一 网 
  
  
 | 
                         
                      | 
                   
                             
 |   
  
 
                    | 下载地址 |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149618 |   帮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