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部编版8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望庐山瀑布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 |  
                  
                    | 名称 | 部编版8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望庐山瀑布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 |  |  
                    | 类型 | 教案|教学设计 |  
                    | 学科 | 语文 |  
                    | 大小 | 44 KB |  
                    | 格式 | doc |  
                    | 年级 | 小学二年级 |  
                    | 教材 | 新课标人教版 |  
                    | 上传 | admin | 审核 | admin |  
                    | 时间 | 2017-09-17 21:05 |  
                    | 点击 |  |  
                    | 评价 | ☆☆☆☆☆ |  
                          |  |  
                    | 
                        
                          | 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w   W  w .x  K b 1.c o M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3)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 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板书:夕阳)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 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课件出示4: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 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黄河入海流。
 (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 (课件出示6):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诗人登楼图7)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
 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站得高 看得远)
 ③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 “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层”是“尸”加“云”。
 2.教师指导书写。
 “楼”的“木”的捺变成点,和“依”一样,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左窄右宽。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http://www .xkb1.com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 黄河  夕阳   依  尽
 
  站得高 看得远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读读背背,把学到的古诗背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3.把本课学到的生字每个写四个。
 答案:
 1.略。
 2.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滔滔的黄河水奔向大海。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正确读诗
 (课件出示8:庐山风光图)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想读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板书:《望庐山瀑布》)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
 1.引导: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9:香炉峰图):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是什么地方?(香炉峰)你还看到了香炉峰上有什么?(板书:香炉峰)
 我们还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人。
 2.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生)
 ①“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象源源不断地产生着。
 ②“生”紫烟的“生”让我感到庐山好象妈妈,紫烟就是她的宝宝,这些紫烟宝宝调皮地不停挣脱出庐山香炉峰的怀抱。
 (你的想象真是别具一格),你还能从这个“生”字里感受到什么?
 ③太阳出来了,紫烟把庐山唤醒了,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你能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吗?
 (二)品析“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1.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瀑布?(课件出示10:庐山瀑布图):飞流直下三千尺。
 从“飞流直下”看出瀑布快、急、猛。从“三千尺”看出瀑布太长了。
 2.瀑布的快、急、猛、长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快 猛 长)
 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三)品析“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件出示11:银河图,仙境图):疑是银河落九天。
 1.老师和你们一样,被这奔腾飞泻的瀑布深深吸引。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①他应该陶醉不已。
 ②他也许觉得自己到了仙境。
 ③他被这壮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2.(说得太妙了!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火花真灿烂)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这种心境?(板书:疑)
 从“疑”字可以让我体会到。
 3.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自由练习读,努力读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感。)
 4.李白在庐山的瀑布中陶醉了,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陶醉了,想跟着老师来读这首《望庐山瀑布》吗?
 (课件出示1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吟诵。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背下这首古诗)
 四、指导背诵古诗。
 1.谁会背这首古诗?
 (指名吟诵,评价朗诵)
 2.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赞美了瀑布的壮美。
 ②诗人也抒发了对秀美山川的热爱。(板书:热爱 赞美)
 3.带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13)出示生字课件:田字格:照 炉 烟 挂 川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1.加一加:“火+户”是“炉”,“火+因”为“烟”,“扌+圭”是“挂”。
 2.数笔画:川
 (二)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5.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生:             遥:             三千尺:            。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参考答案:
 1.生:烟雾冉冉升起的样子。
 遥:远远地。
 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
 2.略。
 3.那奔流直下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香炉峰  生  快 猛  长 疑
 热爱 赞美
 【教学反思】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从现有的插图感受诗意,这是浅层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白日依山尽”这种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态,光凭课文插图是不够的。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进而产生了要背诵古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动、“飞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在自发读与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2.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新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楼”描一遍。
 3.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45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  连绵起伏的群山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 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流”不停地,流着。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 “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资料包
 
 
   
 精彩片段
 师:大家都见过瀑布(出示瀑布),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X K b1. Co m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u  céng       huǒ lú     shān chuān      guà zài       jìn t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
 2、“照”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除部首外
 还有(    )画。
 3.“楼”共(    )笔,第十一笔是(    ),部首是(    )。
 三、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      )
 ①不相信      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 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      )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      )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     )朝诗人(      )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     )时写的。我还知道《         》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著名诗人(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     ),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六、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一、楼层  火炉  山川  挂在  尽头
 二、1.y 火    2.z  灬  9  3. 13  ㄑ  木
 三、1.②   2.①  3.③
 四、1.唐 李白  庐山瀑布  静夜思
 2.唐 王之涣   景物  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xkb1.com
 
 
 |  |  |  |  
                    | 下载地址 |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197419 | 帮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