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 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边塞诗。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模块一:初读古诗,了解诗人
		活动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诵读过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磅礴;感受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尘世,怡然自乐;也体会过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凉孤寂,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战乱纷争的边塞去看看吧!
		2.简介作者: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
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
边塞诗人。
		3.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了解“塞”的意思(出征到塞外)
		4.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5.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6.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活动二:初读古诗,自学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