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 将相和 | 课型 |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会认“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 
		
			| 教学 重点
 |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 
		
			| 教学 难点
 |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 
		
			| 第一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会认“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入 (  )分钟
 |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 【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简介背景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把握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课文。把握整体,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
 |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8)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把这个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理解主题,还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 五、总结、预习。 (出示课件10)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 【设计意图:总结、预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并为下节课的讲解做准备。】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 一、读拼音,写词语。 皇帝zhào  jí(       )dà  chén(      )们shāng   yì(      )出兵的时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直气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先后顺序给下列故事排序。
 (   )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到秦国。
 (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   )秦王想要把和氏璧骗到手。
 (   )秦王只好放了蔺相如。
 (   )赵国得到一块和氏璧。
 
 
 
 | 
		
			| 【答案】 一、召集   大臣  商议
 二、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主人。
 三、3 4 2 5 1
 
 | 
		
			|  |  |  |  |  |  |  |